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当代静物画创作的形式语言与精神观念探究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1 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1 图2 一、西方静物画表现形式发展历程 纵观西方绘画历史,据记载,大约在希腊的古典时期就已经产生静物画,最早可追溯到爱琴文明中克里特的彩陶瓶画,其中就有以独特的方法

图1

图2

一、西方静物画表现形式发展历程

纵观西方绘画历史,据记载,大约在希腊的古典时期就已经产生静物画,最早可追溯到爱琴文明中克里特的彩陶瓶画,其中就有以独特的方法描绘花卉,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庞贝古城,静物画已经出现不少独立的静物画作品。这个时间段的静物画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只是简单的明暗造型,能够表现出物体的体积感,对构图形式、空间表现、透视关系处于初步认识,只着重对物体单纯的记录,不讲究物体的精神性。这个阶段可定义为西方静物绘画的第一个发展期,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几乎垄断了整个欧洲的绘画,因为无法为宗教传教所用,初露端倪的西方的静物画基本绝迹,偶尔出现也只是某些宗教画中的象征物或背景点缀,但国际哥特式艺术的发展为以后静物画中华丽精细的画面效果埋下伏笔。

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使绘画开始由宗教转向关注和表现人的现世生活及当下的生存环境,此时的静物也随着重新出现在绘画之中。15 世纪静物画的重现也并非完全是独立性绘画,或是人物绘画之中的道具,或是某个场景画中的一角,如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尔芬尼夫妇像》中背景画工精细的铜镜和吊灯,由此可见静物的表现手法已经非常成熟,包括静物与人物的搭配形式和布局也非常合理,静物开始随着文艺复兴开始赋予了人文主义的情怀。直至17 世纪,文艺复兴北上传播到了荷兰,带动了北欧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荷兰经济迅速发展促使中产阶级的兴起,商品画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流通,大型绘画渐渐转向小型绘画,而小型绘画却以静物画为主流,此时静物画得以迅速的发展。荷兰小画派将静物画推向了第一个高峰,以其特有的艺术品位逐步开拓了自己在西方绘画中的独立领域。这些静物画题材多样,因为受资产阶级的青睐而描绘细腻、华丽、精美、质感极强,构图形式平稳、规范,画面呈现出的高贵的精神气息。

西方静物画的第二个高峰则是18 世纪法国画家夏尔丹的出现,相对于当时所盛行的洛可可风格,夏尔丹静物画所饱含的气息俨然迥异于同时代的主流艺术,把静物绘画的题材拓展到以往不被人们所关注的普通形象上,并赋予其新的审美模式——作品平易、朴实,画面所呈现出的情感真挚、亲切,是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理想。静物画在夏尔丹的笔下开始了平民化的道路,写实主义静物画诞生,静物画也由此有了朴实不朽的精神气质。通过对日常生活这一主题的倾注,夏尔丹完全将静物画领域从较低的地位提升到较高的层次,改变了当时流行于欧洲各个宫廷的洛可可风格装饰式主题。这些在夏尔丹的作品《烟斗与茶具》(图1)和《铜漏》中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此后,静物画获得了广泛长足的发展,也产生无数佳作,风格也趋向多样化。

19 世纪印象派的出现给欧洲绘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革,静物画随着进入一个新的探索阶段。一场色彩的革命,改变了以往静物画家只注重表现明暗关系和固有色的习惯,正如莫奈笔下的静物画一般,丰富多彩的笔触下已看不到明确的阴影和轮廓线。19 世纪末期,后印象派的塞尚更是在静物画领域大胆改革,摒弃原有的明暗效果,以全新的形式语言美感使静物画进入新纪元,给欧洲美术史发展历程做了一次“范式”的革命,由此欧洲的绘画开始从客观表现转向主观表现。塞尚的静物画中追求主观性的形式美感为20 世纪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奠定了新的方向。随后,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现代主义流派相继对静物画进行形式语言上的革新,更加注重静物画中形式美感的表现。

因此,现代车辆的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是根据发动机的负荷、功率、混合汽浓度、温度等各项数据得出的最佳点火提前角,如果点火提前角不正确,则容易导致发动机出现爆震或动力严重下降。为了避免燃油品质不良或燃油标号过低、以及汽缸内积炭过多导致的爆震情况的发生,发动机控制单元会根据爆震传感器的信号来判断是否有爆震发生,从而起到保护发动机机械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必然促使艺术家们对绘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传统架上绘画在摄像技术的发展下曾一度受到挑战和冷落,直至20 世纪艺术家们开始意识到绘画中精神文化的重要性,绘画才开始从客观描摹物象的“形而下”提升到主观化情感因素的“形而上”,在画面中以具有象征性的客观物象去表现其内隐式的精神内涵是随时代艺术思潮而来的,注重绘画中的观念与精神性成了时代发展下的必然产物。

20 世纪中期是观念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画坛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视觉样式——装置艺术,西方绘画开始用新的形式语言来传达作品中的精神观念,此时作品中的形式感成了表现作品精神内涵的艺术手段,20 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装置艺术流派在形式和风格上也逐渐影响了架上画家的生活体验和精神感受。装置作品大多以各类物体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布置和摆放来表达观念,虽属静物作品,然而这些现代装置静物作品与传统架上绘画的静物作品表现形式和技法天壤之别,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去表现,作品同样焕发出自己所要固有的精神内涵。新的艺术形式影响了整个西方画坛,装置艺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西方艺术以往的呈现方式和精神样貌,架上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也逐渐导入装置的成分。

二、静物画中的观念与精神性

20 世纪现代主义绘画发展以来,相机的出现解决了绘画中准确描摹物象的使命,写实绘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对绘画技巧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西方画家所面临的问题。绘画中的精神性原来自于对宗教的信仰,自19 世纪启蒙运动以后,在西方的主流文化中,艺术界和宗教领域之间渐行渐远,虽然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象征主义把绘画中的精神性推向高峰,但到20 世纪,现代绘画中的精神性跟宗教已没有明显的关联,而画家更趋向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在象征主义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所呈现出的形象大多流露出忧郁、苦闷、孤独、彷徨的情绪,象征主义画家不再忠实于客观世界,主张从超脱现实世界引向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

从西方静物画史嬗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在百花齐放的20 世纪西方画坛中,静物画也得到空前发展。“有意味的形式”是克莱夫·贝尔对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所做的一个具有评论性质的命题,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革新,当今静物画改变了传统表现视角和和图式语言,所追求的并非只是简单机械完成一组静物组合,从后印象派开始,保罗·塞尚以其静物画(图4)开启了现代主义绘画新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反映,静物画由此被注入了一种新的视觉理念与表现形式。正如克莱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表现形式”,在现代绘画的理念中两者是统一的整体,而且两者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轨迹。20 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是各观念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艺术观念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演化的过程,艺术走向了多元共存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艺术观念层出不穷,艺术的视觉形式伴随着艺术观念的发展而发展。在观念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装置作品所赋予我们的那种全新的视觉感受时,我们应该深入的去领悟装置作品中的精神观念和视觉形式,将这种极具时代意义的艺术充分引入到架上绘画之中,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形式来拓展静物画的表现领域,将静物画的表现形式与装置艺术作品的视觉形式结合起来,以新的图式语言传达静物创作中的精神观念。

1.3.5.2 ReHo算法 使用REST软件计算分析ReHo值,计算过程与以往报道一致[9]。fMRI检测的脑活动区域是空间上相邻的多个体素,计算每个既定体素的肯德尔和谐系数(KCC)值,最后可获得每个个体的KCC图[14]。将单个体素的KCC值除以全脑平均KCC值就生成了标准化的ReHo图。

同时,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受文体、修辞、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动词、介词、形容词和连词等常常被转化为名词,这就是概念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现象;动词、介词词组、副词也常常被转化为形容词,这在概念语法隐喻中被称为形容词化。

图3

图4

20 世纪的西方绘画是百花齐放的,作为现代艺术的开端的野兽派、以多视角散点透视表现的立体派、充分表达内心感受的表现主义、巴黎画派以及在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形而上学派等都先后屹立于欧洲画坛。因受东方禅宗文化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形而上学派、超现实主义不断的尝试在画面里表达人类潜意识和梦境,试图用一些特殊的形式来表现精神层面的绘画,意识、观念一路贯穿于各类流派之中,包括到20 世纪后期的装置、行为艺术,几乎所有艺术都无不注重作品精神性的表达,其中包括静物画,而20 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静物画家当属莫兰迪,他融合了东方禅学,赋予了静物绘画新的精神境界。在莫兰迪笔下(图2),他抛弃了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带着一生的孤寂与平凡去探寻物体间单纯而和谐的存在状态,用最简单的物品演绎艺术的真谛,以静物为载体将形而上学派推上极致。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本质上只是那种画静物的画家,只不过传出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息而已”。由此莫兰迪开拓了静物画中的精神领域,静物画跃上新的境界。

三、“有意味的形式”

在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和精神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似乎贯穿着人类的生存始终,二者常常彼此交织并相互促进。绘画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人类内心的主观世界里,画家不由自主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托于画面之中,尤其受20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形而上画派和超现实主义画派企图深入到精神领域,从潜意识中唤起幻觉,并从中寻找创作主题。近代的静物画家莫兰迪摒弃了物体自身所附带的客观属性,以理性和纯真在物象之间探寻一种和谐的存在状态,从而领悟出形而上的精神境界。精神性艺术创作探寻着人类灵魂深处最难以解开的生命谜团和需求,这一类形的作品以马格利特的静物绘画为主要代表,其作品重新构建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心理感知,将人们日常所熟知的物质存在幻化成为非现实世界中的视觉形态,因此,在他的静物作品中充满着震撼心灵且超越现实的精神意境。如其代表作《剽窃》(图3)中所体现的时空对置就是静物画中传递精神意念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日常生活中熟知可见的物象营造一种平行时空的幻境,一面是现实中花卉与鸟巢的视觉形象,另一面是以花卉的外形作为窗口将视觉引向如梦境般的境地——原野、大树、花丛。因为马格利特超强的写实能力,以至于画面所营造的场景异常真实却又超越现实,无形中唤起人们潜意识中不可言说的精神境界。像这一类静物作品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并不是静物本身存在的意义而是画家的思考和赋予绘画作品的意象感受与艺术形式。现代主义美术即使逐渐脱离了宗教,作品依然用另外一种方式契合了宗教中的精神性,甚至还因为部分画派而将精神性推向另一个高峰。当然,20 世纪的艺术家和观众都希望从艺术中寻找到沉思冥想、令人深刻的启示感受,这种感受与宗教中的感悟颇为一致。

艺术审美的时代精神必然在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上体现为某种独特的范式,近现代静物画无形中受新艺术思潮的影响,或装置,或观念,都无不渗透到静物画创作当中。但在追求新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更重要的还是如何在形式语言之中赋予作品的精神观念,王肇民先生说过“物当人画”,表现物跟表现人一样,都必须在物象中寻找那扣人心弦的人文特征和精神观念,这一美学理念的提出瞬间将静物画中的“物性”表达提升至“人性”表现。巴尔蒂斯也曾说过:“在物象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眼睛所不能见到但可以用精神去感觉到的真实存在”,巴尔蒂斯所谓的“另外的东西”所指的就是“形式语言”背后的“观念”,也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当艺术家选择了具有象征性的“精神实体”去揭示了有关自然人文的种种问题,用可视的物质世界表现无形的精神境界,这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本工程的主梁吊装施工采用贝雷梁支架法,将钢梁横向分为5段,分别于各段处设置钢梁支架,利用BIM技术对主梁吊装施工进行模拟,钢梁施工现场的运输和架设均使用运架一体机进行,将钢梁放置于运架一体机,使运架一体机沿桥梁右侧的运输通道进行转向运输,直至通过搭设的临时支架,行走至安装位置后,与安装位置进行梁块的初步对位,安装连接螺栓,随后使运架一体机退回至钢梁存放地,进行下一梁端的运输和吊装。

近现代静物画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从“形式”到“观念”,从“视觉感受”到“精神感知”,近现代静物绘画伴随着人类精神活动的提升演变而融入了自我的主观意识和思维理念,静物画已非止步于机械模仿的技术性和技巧性,而更尊崇艺术家内心的思维意识和心理活动。在近现代静物画发展过程当中,各种新的“形式语言”开始百花齐放,艺术家也开始意识到自我内心的表达在一幅作品中的重要性,其自身的思想情感、思维意识、心理动态不断的敦促着静物画中更为多样化的形式表达,“形式语言”的嬗变成了艺术对接时代运动轨迹的一种符号,艺术家在探寻“形式语言”的革新过程更不忘静物画中“精神观念”的表现,“观念”与“形式”之间产生了某种潜在的内部联系。

结语

静物画的时代嬗变无非从形式与观念两个方面,当“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被提出的时候,绘画便已脱离了技巧性和功能性,而更加尊崇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观念,尤其是摄影的出现取代了绘画中自然描摹的功能性以后,艺术家们对绘画中精神性的探索成了绘画嬗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对作品精神观念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才能使绘画嬗变至新的境域。本文以静物画为例,探究精神性在绘画时代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此梳理和拓展静物画创作的新思路,从而创作出更具时代精神的静物画创作。

参考文献:

[1]克莱夫·贝尔,马钟元,周金环,译.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2]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远行.西方美术史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郭锐.莫兰迪的艺术世界[J].青年文学家,2012(12).

[5]闫书领.解读夏尔丹的静物画[J].美术向导,2012(3).

[6]房静.沃尔夫冈·莱普作品的内在精神探究[M].上海大学硕士论,2015.

[7]孟宪德.奔跑在时空深处[M].美术观察,2013.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qikandaodu/2020/0521/341.html

上一篇:高翔《弹指阁图》所渗透的石涛绘画美学思想
下一篇:浅析彩色玻璃镶嵌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