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1 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左江花山岩画(如图)图像数量多,在国内外影响大,在2016年7月15日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学者、艺术家开始进入到花山岩画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相关领域。花山岩画作为壮

左江花山岩画(如图)图像数量多,在国内外影响大,在2016年7月15日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学者、艺术家开始进入到花山岩画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相关领域。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先民的文化遗产,拥有独创的绘画形式语言。花山岩画图像形式语言的当代价值需要系统深入地挖掘、展示,以利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可以借鉴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创作出更有价值,更有时代感,更能满足人民需要的艺术作品。

一、花山岩画图像形式语言来源探析

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是花山岩画图像所有的视觉因素的组合,包括点、线条、颜色、形状等。骆越先民为了表达一定的主题内容创造了这些图像,这些形式语言。花山岩画图像形式语言的来源应该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早期艺术发展历史的积淀,另一个是骆越先民对形式语言的探索追求。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吸取了早期这一地区艺术创作的成就,也体现了骆越先民对于艺术语言不断探索的过程。

壮族先民在旧石器时代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选择那些适合用来打造旧石器的砾石进行简单的加工,打造成具有合适刃部和尖端,以便在生产生活中用于砍砸和挖掘的工具,从这些石器可以看出人们对事物外形的观察与认识,人们在那时已经具有基本的造型能力。在欧骆故地考古学家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已有一百多处。大约在距今1 万年前,欧骆故地的原始社会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这个时期,发明了石器的磨光技术,开始使用新石器。在这一地区出土的大石铲在造型上较为美观,在形式上规整对称,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美学研究价值。新石器时代欧骆故地也出现了陶器,在这些陶器的外壁上已经饰有绳纹和划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欧骆地区的陶器的装饰纹饰采用的是印模拍印的方法,其纹饰主要有方格纹、圆涡纹、圆圈纹、网结纹、漩涡纹、曲折纹、席纹、菱形纹、水波纹、叶脉纹、云雷纹等由几何形线条组成的花纹图案。这些纹饰多规整流畅,均衡对称。这些纹饰来源于越人的生产和生活,蕴含着人们的某种观念。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壮族地区的绘画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萌芽。刻划于陶器上的各种纹饰图案的线条由单一发展到多种线条、多种花纹相组合。线条的娴熟运用,为后来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左江花山岩画图像应是原始的绘画艺术及其审美观念积淀的结果。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此之前壮族艺术发展的成就。尤其是线条的使用已经非常的娴熟,还有对于各种形状的把握。从花山岩画之前艺术的发展,也可以看到壮族先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于形式美的认识和把握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

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的形成还体现了壮族先民对于艺术形式的探索过程。花山岩画图像描绘的是壮族先民集体活动的场景。其形式语言应主要是对这些活动场景的提取,同时也包括参与活动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器物形象等的形式语言。这些艺术形式的来源应是他们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是长久地对周围自然环境、事物观察思考提炼的结果,经历了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图像的创作过程。

二、花山岩画图像形式语言中蕴含的形式美

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能够用于当代的艺术创作是因为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形式美主要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颜色、形状、线条等)的有规律的组合。美的事物,其内容和形式具有统一性特征,美的形式不会脱离内容而存在。但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形式总结了很多的规律性法则,可以称之为美的形式法则。人们在接触事物的形式的时候,就能产生美感。花山岩画图像也是由点、线条、形状和色彩构成,这些形式要素与表现的主题内容是统一的。花山岩画的形式美主要体现为:对称均衡、对比变化、重复与韵律、单纯的色彩、多样的统一。人们从这些单纯的形式中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美感。

1.对称均衡

对比一般指位置相近的相异元素之间的比较。如各个图像之间,图像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色彩的明暗之间,线条的各种粗细、长短、力度的变化,各种不同的形状等,对比变化会使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吸引人们的视觉关注。花山岩画图像在绘制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视觉图像的对比变化,在颜色上图像的红色与崖壁的灰黄色等、与周围的环境都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大的图像与小的图像错落有致地排列,使整个画面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线条变化多样,注重线条的粗细、长短、力度的各种变化,注重直线、曲线、横线、竖线、圆弧线等的交叉使用。整个画面利用各种圆形图案、三角形图案、方形图案、圆柱形图案等表现人的躯体和各种事物,也使整个画面丰富了起来。

2.对比变化

花山岩画对称均衡的形式美,以正身人形图像为典型代表。正身人形图像双手左右对称地呈直角或钝角弯折上举,双腿也相应对称地向下屈蹲。不仅具有左右对称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上肢与下肢之间也形成上下对称的形式。在花山岩画其它的一些图像中,也能够找到一条中轴线,整个图像呈现左右或者上下的对称,如圆形图像。整个花山岩画在画面组合上,也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对称具有安静、安全、稳定的特征,这种平稳协调的对称式造型能够使人产生一种轻松、舒畅、愉快亲切的感觉,从而获得视觉上和心理上的美感。花山岩画人形图像在比例上是均衡协调的。主要体现在正身人形图像在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上。这种均衡协调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某个图像或者图像的某个部位被放大,显得不成比例,这可能是由于文化心理在起作用。

色彩是光线的组成部分,它会直接通过改变我们的想法、情绪、行为甚至健康状况来产生影响。颜色可以分为冷色、暖色等。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眼睛会有不同的颜色。花山岩画图像在色彩上是单纯的红色。花山岩画图像全部是由红色的赤铁矿粉加上一些胶合剂混合而成。呈现为一种鲜艳的红色。“色彩直接影响灵魂”。这种单纯的色彩在人的内心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红色的使用与岩画的主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

从整个花山岩画的图像组合来看,花山岩画图像在绘制的过程中,融入了绘画者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可能来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人的大脑对周围事物的美的形式进行抽象概括,最后形成了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归纳推理的过程。人类对形式美的把握反映了人类在思维上高度的抽象化特征。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与自然万物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从周围的环境中提取了各种形式化的特征,并将这些形式运用于自身的艺术实践中。骆越先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念,从周围环境中抽象出了一些形式化的法则,并用于花山岩画图像的创作中。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些形式美法则应该是一种潜意识,人们从这些图像形式中能够感受到美,但还没有达到理论的高度。

3.重复与韵律

花山岩画人形图像在整体上可以分为正身人形图像和侧身人形图像,多个图像按照一定的形式进行多次重复排列,侧身人像按照某个方向,按照大小、上下、左右有规律的排列,整个画面如同被安置在波浪线上,有一种悦动的韵律感。这些重复的图像使整个画面具有统一性、流动性和连贯性。花山岩画人形图像双手弯折上举,双腿向下屈蹲是一种不稳定的形式,让人感到下一秒的动作即将到来。人形图像整齐划一的动作形式,按照某种节拍反复呈现,这样在整体上,花山岩画图像就给人一种有节奏的韵律感。这种韵律感让人非常地愉悦,从中也能感受到艺术的乐趣。人们在观赏这些画面时,目光会随着这些图像上下、左右反复地移动。

4.单纯的色彩

(1)薪酬独立,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就职期间获得的薪金报酬必须与他人利益相互独立,互不牵连。此外,除薪资外不得以任何方式获取不恰当利益。

5.多样的统一

花山岩画图像所表现的内容较多,但是在整个画面上又具有统一性,包括色彩、线条、形状与主题保持多样的统一。这些形式因素的统一使每组画面中的形象能够成为一种和谐的整体。每组岩画图像中不同人物形象按照身份地位统一在一个具体的叙事情节中。构图上有动与静的统一,中心正身人形图像倾向于静态特征,周围侧身人形图像倾向于动态特征。在色彩上,红色的图像与灰黄色的崖壁和周围的环境也能够构成统一的画面。每组图像中的单个图像按照绘画原则和目的以整齐有序的形式进行排列,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花山岩画很多组图像中,人形图像、动物图像、圆形图像等,多以正身大人像为中心,其它图像在其周围进行有序的排列。整个画面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这些图像通过一定的组织律,表现了特定的意义。整个画面丰富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给人以美的愉悦。

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土石方量、扰动面积、工程的完好性、植物成活率、植物生长量、植被覆盖率,施工作业带内水土流失对周边影响及恢复期的水土保持效果。

对事物形式的欣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通过对艺术作品形式的了解来进一步理解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的信息,和当时的社会。花山岩画图像在创作时,更多地是为了表现内容,是出于一种功利性的目的。在审美上可能只是停留在原初的美学意义上。但这种原初的美学对于后来的美学研究却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骆越先民在进行花山岩画创作时,主要出于种种功利性的目的,寻求花山岩画图像的致用性。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并不是突然产生的,有一个形成、积累、发展的过程。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体现了骆越先民早期对美的认识、人类早期的审美追求。花山岩画的绘画形式是独创的,同时与岩画的主题内容保持了一致性。在整体风格上也具有统一性,这对当代桂西南地区的文艺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艺术的创作一般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想要表现某个具体内容的时候需要恰当的形式语言去表达,独创性艺术家一般会尽可能探求所能接触的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艺术创作思想很重要,形式也很重要。在找到了恰当的形式之后,艺术家需根据实际再进行不断创新。艺术家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作品、民族地方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结合花山岩画文化艺术中有益的因素,创作出满足时代需要的艺术作品。

“暴风雨”名称的由来可能正是因为开头浓烈的氛围。虽然,当辛德勒问贝多芬这首奏鸣曲意味着什么时,大师告诉他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但是有些研究家认为贝多芬从来不是一位“莎士比亚专家”,罗森甚至说,贝多芬可能除了知道《暴风雨》这个剧本的名字之外,并没有真正读过其内容。但无论如何,“暴风雨”的名称还是恰当地表达了该乐章神秘而猛烈的情绪,在演奏反差强烈的广板与快板音乐时,不禁让人联想到戏剧《暴风雨》中主人公普洛斯彼罗的咒语,以及船只在大海中迷失的场景。

以上只是列举了花山岩画形式美中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以供讨论。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的社会个体之间,形式美法则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审美心理,去分析花山岩画图像会得到不同的形式美内容,会挖掘出不同的视觉形式美感。

三、花山岩画图像形式语言的当代价值

花山岩画图像形式语言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当代的文艺创作活动中,尤其是在花山岩画所在地的桂西南地区。人们在观看周围的事物时,首先看到的是事物的外部轮廓,事物的形式。人们的绘画创作,舞蹈创作等也是对人物,事物外部形式的把握。在有关花山岩画的文艺创作中,可以将花山岩画图像的各种形式因素根据表意的需求进行划分、切割,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列。在创作中能够有意识地选用某种颜色、线条、形状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整体的画面的构建是由这些具体的形式因素组合而成的。

花山岩画形式语言所蕴含的形式美法则也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对花山岩画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活动。形式美法则作为抽象的概念,独立于物质实体。这些形式美法则不经过学理的探讨、思辨,很难被人们掌握。形式美法则让人们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美的享受,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些形式美法则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审美活动,指导人们的艺术创作活动。

早期的艺术创作大多是为了一定的内容服务的,有一定的主题。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外壁的装饰纹样中的多数纹样与越族先民对具体自然物的崇拜或图腾有关。骆越先民在较早的时期崇拜自然万物,如雷神、树神、山神、水神、其它各种植物、动物等。这与当时的经济形态是相一致的。这一时期人们虽然有了原始的农业,但农业的生产还不能保证人们的生存所需,人们仍然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对周围的自然万物充满了敬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观念也会有所变化,但大多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展上往往滞后于经济形态的发展。即使到了农耕稻作文明最发达的历史时期,蛙神已经成了越人主神的时期,人们可能还会保留一定的雷神崇拜,水神崇拜和山神崇拜等早期的观念。所以,在花山岩画图像中人们也会看到几个鸟形图案。这可能是早期图腾崇拜的保留。早期的图腾神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也可能再次成为主神。这取决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内心的需求。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会有一些人追求为艺术而艺术,为形式而形式的艺术创作,放弃了主题内容。

对上面问题的分析,在计算缓冲溶液的pH时,第一,先需确定缓冲溶液的组分,什么是酸什么是其共轭碱;第二,分析共轭酸碱对的物质的量浓度,酸的浓度是多少,碱的浓度是多少;第三,运用缓冲溶液的缓冲公式建立相应关系式,最终计算出未知量。

基于云平台的洛溪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李真兴,王身宁(6-129)

结语

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是独创的,与所要反映的主题内容相一致,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蕴含了人类初期的审美趣味、审美心理。这些独特的形式美对于现代绘画创作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桂西南地区的美术工作者,在进行有关地域民族元素的绘画创作时,可以通过分析、理解花山岩画的形式语言,来获得艺术的灵感。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的形式因素,根据主题的需要,创作有时代感、创新性的美术作品。

注释:

①张声震.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89.

在链路失去同步及误码过多情况下,发送端和接收端都具备发起重同步的机制,JESD204B协议接口具备错误码字的统计功能,包括极性错误检测、不在码表错误检测以及不被期望控制字检测等。当链路错误码字超过阈值或者链路失去帧/多帧同步时,接收端就会发起重同步请求。接收端发起重同步请求时,会将sync信号持续置低一定长度反馈给发送端;发送端响应重同步请求时,会持续发送一定长度的/K/字节,然后发送ILAS序列,从新建立同步链路。另外JESD204B协议也允许发送端主动发起重同步,也就是允许在传输用户数据的过程中,发送/K/字节重新同步链路。

②杨辛等.美学原理(第4 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140-153.

③覃圣敏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184-187.

④【美】帕特里克·弗兰克(Patrick Frank),俞鹰,张妗娣译.艺术形式(第11 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47.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9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当代视觉文化视角下的花山岩画图像研究(项目编号:2019KY0779);2018年校级科研项目:左江花山岩画图像研究(项目编号:2018YB015)。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qikandaodu/2020/0521/351.html

上一篇:试论陈洪绶的“遗民情结”
下一篇:萨克斯四重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