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繁荣艺术创作 弘扬地域文化 淄博市艺术创作研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06 17:4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炎炎夏日,在刺耳的蝉鸣声中,淄博市临淄区群芳八仙戏剧团的排练室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锣鼓齐鸣,丝竹声声。由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为剧团量身打造的新编八仙戏《白云

炎炎夏日,在刺耳的蝉鸣声中,淄博市临淄区群芳八仙戏剧团的排练室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锣鼓齐鸣,丝竹声声。由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为剧团量身打造的新编八仙戏《白云洞》正在这里紧张地排练着。几个月后,该剧将代表淄博参加在昆山举办的2020年戏曲百戏盛典的演出,第一次走出山东,在全国的舞台上与观众见面。与此同时,印刷厂里一本由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编著,汇集了全市200多件优秀“战疫”题材文艺作品的《众志成城 英雄赞歌——淄博市“战疫”题材优秀文艺作品集》也正在加紧排版印刷,不日即可与全市广大读者见面。

成立于1963年的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是全市唯一的市级专业艺术创作科研机构。近年来,艺研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按照“文化赋能”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艺术创作”“艺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惠民”四项核心工作,为全市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市艺术创作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和排头兵。为探寻这朵养在深闺无人识的艺术小花,追寻它的发展蜕变轨迹,记者特意探访了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

繁荣艺术创作 奉献精品佳作

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为了促进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把出作品、创精品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淄博文艺创作品牌。近年来,艺研所联合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京剧院、邹平市吕剧团等专业艺术机构,相继创作推出了五音戏《源泉》《大众长歌》《一封家书》《英雄铁山》《向明天进发》《一封特殊的来信》、吕剧《马耀南》、京剧《英雄岭》、电影《占芭花开》、舞蹈《蓝色精灵》《红旗颂》、戏剧剧本《北望的占芭花》《星星亮晶晶》《大校村官》等一大批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得住、叫得响、有人气的艺术精品,并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一系列含金量、影响力较高的专业奖项,为淄博赢得了殊荣,受到了广大观众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此外,艺研所受邀为邹平市吕剧院编剧的吕剧《马耀南》在中央电视台“九州大戏台”栏目全剧播出,在增进两地市艺术创作交流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全市艺术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传播地域文化 创研有机结合

淄博是戏曲大市,戏曲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在做好艺术创作的同时,高度重视淄博地域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尤其是发挥职能优势,针对五音戏、鹧鸪戏、八仙戏、聊斋俚曲等淄博珍稀戏曲文化资源进行了专题理论研究,为剧种的挖掘利用和传承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截至目前,艺研所承担的《“齐风鲁韵”——齐文化视域下的山东民间音乐研究》和《文化强省建设背景下齐鲁文化的影视传播策略与路径探索》等十余项课题荣获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由艺研所专业研究人员参与编纂的学术著作《中华戏曲?五音戏》《五音戏传统剧本精选集》付梓出版;相继撰写完成《浅析胶州秧歌的动态起源与动律特征》等多篇重要学术论文;《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八仙戏》《中国戏曲剧种全集?鹧鸪戏》编纂工作稳步推进。这些基础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从理论研究、跨界融合、推广普及、历史资料整理利用等多个方面,为淄博地方剧种的全方位挖掘利用和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极大推动了淄博地方剧种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为地方剧种的后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在做好戏曲研究的同时,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不断拓宽研究边界,着力加强文化和旅游智库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突出抓好淄博文旅融合发展研究。组织专业人员参与《淄博文学史》的策划和编写工作,书籍问世后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地市级文学史专门著作,填补了全市空白。此外,艺研所还利用人才优势,服务全市重点工作,积极参与鲜樱桃纪念馆展陈大纲、山东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展陈大纲等的撰写工作,实现了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

狠抓人才培养 奠定发展根基

事业发展靠人才。淄博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狠抓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为年轻专业人才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近年来,全所多名同志相继荣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山东省文化厅青年拔尖人才、淄博市首批文化英才、淄博市签约作家、振兴淄博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为淄博争得了荣誉。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0/0806/521.html

上一篇:2020年北京传统书画艺术研究院招生简章
下一篇:迎新生 来自天津高校的“第一份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