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专家与学者合影
2016年10月10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古书画鉴藏与修复国际研讨会在杭州正式拉开帷幕。此次研讨会邀请的学者和行业菁英,大多来自世界各博物馆,有成熟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会议持续三天,前两日由15位与会专家发表开放的专题演讲,最后一日进行内部圆桌讨论会,专家们就行业准则与学科建设各抒己见。正如中国美院副院长高士明在开幕致辞中所说,这是第一次在学校脉络下探讨古书画的鉴定和修复,之前多在博物馆进行,这意味着我们希望将从业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教育结合起来。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教授
除此之外,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鉴藏与修复”,两者相辅相成、一体两面,正如高士明所说,“艺术品鉴藏与修复,既包括客观的技术,也包括主观的气韵品鉴。”因此本次研讨会分五个专题,首先从“鉴藏观念与古书画修复技艺的关系”切入,再谈“鉴藏史与艺术史研究”,由此逐步过渡至“古书画修复技艺在现当代博物馆机构的发展与传承”。另外任职于西方博物馆的专家提供了“海外收藏东方绘画的经验与实证”,最后是一线修复师们通过自身经历分享“古书画的保存科学与修复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中国美术学院还特别邀请了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荣休教授韦陀(Roderick Whitfield)为大家带来题为《论挪威卑尔根KODE博物馆藏蒙特将军捐赠的中国画》演讲。韦陀教授风趣地讲述旅居中国近50年的挪威蒙特将军的中国书画收藏,并试图对其藏品的创作时代和作者进行更准确的重估。据此,整场研讨会实际上含括了这四个方面:主观的修复伦理与修复师的个人使命、客观的修复技艺与技术、学术脉络下的人才培养。
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韦陀教授(Roderick Whitfield)
“司命”与“修旧”
“修复伦理是我入学的第一课”,毕业于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与古物维护研究所的萧依霞十分郑重地说。修复师的技艺可以通过不断实践与训练得以提高,但前提是他已具备应有的修复伦理。伦理缘何先于技艺、被修复师如此看重?在此之前,先要了解修复师拥有的个人使命。
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
明人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故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古迹重装如病延医。”于此,“司命”与“医生”这一说法已经流传。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在题为《修复与“司命”--由中国美术馆“邓拓捐赠古代绘画修复项目”展开的思考》的演讲中,沿用了“司命”这一说法,把修复师看作拯救古书画生命的角色。医生悬壶济世,妙手回春,修复师也做着相似的工作。这比喻暗含一个前提,即将古书画当作物质体的生命存在。修复师的工作,其实就是在每一件作品上思考如何与时间相处。因为时间不但是他们的敌人,也是朋友。邓锋说:“一件作品为何珍贵,是因为历史的添加。”作为“司命者”的修复师,在动手修复之前首先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因时间或其他原因给作品留下的生命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是岁月留下的残破与斑驳,还有前人修复时增添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流转,已成为原作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一层次来说,修复师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
医生以仁心妙手对患者负责,修复师同样以精湛技艺与谨慎之心对作品负责。在不同的讲者发言中,大家都不约而同用“妙手回春”一词来表述对修复工作的理解。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与古物维护研究所副教授林春美在题为《追求维护历史痕迹的发展》的发言中,进一步用“驻颜有术”来响应,她认为古书画不仅是物质生命体,还是一位美人,修复师的工作就是让流传千百年的美人容貌长存。而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29年的邱锦仙则用“枯木逢春”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与古物维护研究所副教授林春美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0/082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