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非典型性的人物采访。笔者与喻恩泰素味平生,也非娱乐圈的吃瓜群众,还是经同事提醒,才反应过来自己要采的竟然是《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
随即上网做功课,发现“吕秀才”除了影、视、话剧演员的“正牌”身份外,还兼职戏剧理论研究、节目主持、撰稿、写诗……更有着“学霸”、“隐士”等奇奇怪怪的标签,颇符合当下流行的“斜杠青年”的特质。
标签1
学霸
在众人眼中,喻恩泰的演艺事业并非是徐徐上升的,而是呈现出一个放大的W或是V字形。从“剧抛脸”一词还未问世的吕秀才时期开始,似乎每次火过之后便会“销声匿迹”,长时间沉寂。
去年年初,沉寂了许久的喻恩泰重又进入大众的视野,先是在综艺节目《声临其境》中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的配音(包括莎士比亚戏剧《亨利五世》、《汉姆雷特》及电影《至暗时刻》和《东邪西毒》的主人公),凭借一口地道的伦敦腔坐实了牛津交换生的身份;紧接着又赶上演艺圈的“学历风波”,被热心网友查户口,因为他考过两次博士(第一次并未去上,第二次学的是表演导演艺术研究),就以为他有两个甚至三个博士学位(实际就一个)……高高捧起之后面临的是更严格的“审查”,直至被扣上了“真·学霸”的标签。
其实喻恩泰本人对学霸这个标签或者说人设是发自内心排斥的,并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他也明白,只要是人,就得面对人设,尤其是作为公众人物,许多时候并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外界为了引发共鸣、统一认知,甚至是出于记忆和传播的需要而强加于人的。
那些早年认识喻恩泰的,包括他在上戏和中戏的同学都知道,从喻恩泰读博时就不喜欢别人喊他“喻博士”,觉得特别变扭,但是没有办法。
在去年的“学术造假”事件期间,喻恩泰和他的团队虽未接受任何相关采访,更未主动发声,却还是难逃“躺枪”的命运。网友在知网上查他写的论文,发现他竟然真的写了;不但写了,还发表在行业的C级刊物上;再对论文进行查重,发现也是别人和他重,不是他和别人重。这下学霸的人设是彻底洗不掉了。
说起这段经历,喻恩泰觉得自己既侥幸又可怜。侥幸的是自己当年写论文时没放松,可怜的是自己这么一个小演员,还得承担巨大的社会道德压力。尤其令他感慨的是许多同学并非能力不够,而是没有足够的刊物容量给他们。
本来行业内的C级刊物就少得可怜,当时全国只有两本著名的戏剧期刊,一本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一本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艺术》,而且是季刊或双月刊,不是每月都出。但全国范围内里有这么多专家学者要发表文章,留给在校生的篇幅自然很有限,再加上排队等待,排版印刷的时间,真要等到文章面世说不定会错过毕业。
于是问题来了,喻恩泰既然是自己一步步读书读上来的,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成分,为何要排斥学霸这个人设呢?
为了让读者能有个形象的了解,我们在此先简略地回顾一下喻恩泰的求学经历,:
199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系电视编辑专业本科班(连续4年获学院奖学金);
2002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攻读表演专业研究生,同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全额奖学金,作为交换生赴该校学习莎士比亚和现代西方戏剧。
2005年以头名考取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专业博士生,但是并未入学,而是去参演了电视剧《武林外传》(后文中有提及);
2006年以头名考取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表演、导演艺术,同年出演话剧《暗恋桃花源》;
2009年毕业,完成中央戏剧学院表、导演艺术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证依惯例注明为文学博士,这也是喻恩泰获得的唯一一个博士学位,同年参演电视剧《高粱红了》。
排斥学霸人设,其实与喻恩泰的原生家庭以及他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喻恩泰的家庭,尤其是他的父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岁月曾经受过冲击,因此给子女灌输的一直是低调做人之类的理念。
在喻恩泰读博士期间,他的父亲患肝硬化晚期,时常出现肝昏迷的症状,有时一昏迷就是两个月,所以在偶尔清醒的十天半个月里,喻恩泰会非常珍惜父子两人相处的机会。有一次,他父亲清醒时问他接下来有什么打算。他说了一大堆,其中有一条,是以后想写本书。按理说为人父母者应该对此表示支持,给孩子以鼓励。但喻恩泰却清楚地记得,当时他父亲听完之后特别担心,一把抓住他的手,眼里满含殷切地叮嘱道,你千万不要写。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0/0909/677.html
上一篇:庞学勤:照顾重病妻子45年,为何在她去世后,转
下一篇:书法家送福进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