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何香凝美术馆举行了人文之声系列学术讲座第251期,题为“娱·情——娄东太原王氏家族的艺文生活”的讲座,主讲人为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万新华。讲座透过娄东太原王氏家族这一在江南地区家境显赫的家族的文艺生活,尝试分析其各自的艺术风格。
王氏一门英才辈出,自中晚明王锡爵、王鼎爵相继进士及第而迅速崛起,在官宦之途上风生水起,得享“两世鼎甲”“四代一品之誉”。不仅仕途亨顺,王氏家族的文艺之风源远流长,家学深厚,颇有建树。王锡爵通音律,精散曲,晚年组织家乐遣兴;王衡善于诗文,擅长戏曲,并撰写剧本抒怀;王时敏、王原祁祖孙以山水知名,开创“娄东画派”。王揆、王撰、王抃、王摅四兄弟精研诗词,为娄东十子的重要成员。文化发展与经济发达离不开关系,地方经济再加上交通发达,可以说江南人在这方面有他的地域优势。
万新华首先介绍王锡爵,他官至嘉庆的首辅大臣。我们知道王氏家族的成就在绘画上,但其实在文艺史上,王锡爵主要的贡献在戏剧昆曲上。他的散曲有元曲的神韵,较为细腻。江南昆曲就在他家附近,与昆曲的发源地昆山仅一河之隔。他很喜欢昆曲,还组织了一个戏班子,对昆曲的发展特别有功。研究戏曲的人一般认为王锡爵是汤显祖的赞助人。王家的戏班子把《牡丹亭》演得特别感人和生动。一个家族中当先辈有类似的艺文活动,这种精神和思想就会潜移默化,不断延续下去。王时敏、王时敏的两个儿子王抃、王抑都喜欢戏曲喜欢。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家族已经不能供养戏班,王家剧团走向社会,成为后来昆剧最早的发源地,昆曲到今天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着万老师讲到了王时敏的父亲王衡,他一生写了380首诗,按题材分为山水游记、交友赠别、科举官场,其笔调朴素,清谈之风。江南一代以陶渊明为风气,太湖流域一带的人也喜欢看平原的小山水。第二类情景交融,幽静雄浑之气,颇有意象。第三类较为慷慨悲凉。文人都喜欢抒发自己不舒服的情感。
王衡的书法学颜真卿和苏轼。董其昌说他“虽不沾沾论书,乃眼白一世,鲜所许可,其天股既而优绝,而盘旋唐、晋间”,他的字漂亮,但又有风骨。就是江南人那种特有的秀美。风骨体现了人的气度和精神,结合他的小扇面《金台八景》的题诗,就很能体会到“风格”两字。
王衡一生大部分的成就在于,他是一个戏剧大师,写了很多的剧本,包括《郁轮袍》《真傀儡》《再生缘》。首先,他的戏剧对科举的批判来自于他自己的经历。其次是对于人性两面性的描写。同时,他善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然而,因为他的戏剧用典较多,这种表达方式使其传播力有所欠缺。王衡的戏剧体现了他对世事的洞察与态度。祁彪佳对王衡的戏剧的评价是“境界妙、意致妙,词曲更妙”。
万老师从王锡爵、王鼎爵,讲到王衡,再到画坛的主角王时敏,这一家族的脉络而渐次展开。王时敏人生经历丰富,早早担负起家庭责任。在家族意识的影响下,王时敏繁衍了众多子孙,给王氏家族的壮大立下大功。王家在太仓曾有很多田产,还有一些典当行业在太仓城。王时敏对家族的要求很严格,有一套严格的家规。王时敏的一系列家训,包括《奉常家训》我们现在都可以买到。但这些方面在他的画中其实看不出来,只有对王时敏及他的家族有深入的研究,才可以有较全面的理解。
王时敏早年因家境富裕,收藏了许多名作,包括黄公望、倪瓒的作品。他也是从仿黄公望开始,然后通过董其昌,在45岁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董其昌把画坛分为南、北宗,南宗一路都是文人画系统,崇尚的最高境界就是“平淡天真”。这些特点在清代文人画里都有充分的体现。
万老师谈到本次展出的《答菊图》是王时敏的代表作,其画风在平稳中求变化,构图较繁密,注重用笔。而《夏山飞瀑图》的用笔则以长披麻为主,从技法上,石头来自于巨然和黄公望,树法是王蒙,笔墨为主。王时敏晚年得了眼病,作品很少,都画小幅。他活到80多岁,有学者认为王时敏的晚年也有一些代笔的作品。值得指出的是王时敏有9个儿子,其中很多都著有诗集,他家族后人形成了一条文艺链,其中王撰、王摅,作为“娄东十子”,而名留青史。
最后,也是讲座的重点部分,万老师讲到了娄东画派的顶峰人物王原祁,他在绘画上的成就为后人所景仰和追随。王原祁的画作主要有三个阶段。早期画风以温润为主,与黄公望一脉。他主要的贡献在晚年,其晚期作品主要特点是在画中驾驭了色彩。许多美术史家把他和塞尚相比,说他是“中国的塞尚”。他提出“以色代墨”,把色彩提高到一种高度。他把色彩作为一种绘画或者造型手段,达到“色墨交织”的浑沦气度。除此之外,王原祁在清代“四王”当中亦是最善于题跋的人。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0/1027/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