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豫剧保护与传承的启示
赵倩/文
台湾豫剧《天问》海报
关于“剧种认同”
认同,是从哲学到心理学再到文化领域的共同课题。如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国内学者李建华进一步认为:“认同,简单而言,就是认可、同意、接受的意思,是一种满足个人归属感的心理机制,是个体潜意识地对某一对象的认可、模仿过程。从心理学上讲,认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将外在的理念、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心理过程。 ”认同的类型有多种,诸如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音乐认同、身份认同等。
根据笔者长期的田野工作经验来看,在戏曲领域中,也有一种较为清晰的认同,即认同主体在剧种的艺术生产、表演、观看、保护、传承及传播等行为及其观念中存在着的“剧种认同” 。其中认同的主体,包括局内人(演员及相关剧团)和局外人(广义的观众,包含社会各阶层)两类。“剧种认同” ,主要是指认同主体对不同剧种的历史变迁、社会功能、艺术特色、艺术规律、价值体系、发展路径等剧种文化产生的“认可、同意、接受” ,或对作为剧种保护和传承者、剧种群体一分子的身份归属感,以及基于上述因素而产生的“求同”与“识别”的意识。
对某一剧种的认同,存在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意识中。同时,剧种认同,又并非单一化的心理过程或机制,而是一种强烈意识,能够让认同主体由此产生“外化于行”的自觉实践。主体不同,其认同行为与实践结果也不尽相同:如局外人对剧种的喜爱、对某一演员的追捧、对剧种的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对剧种的积极传播等;局内人的“行” ,除了参与民俗及政府活动、注重对剧种的传播外,更主要体现在对该剧种艺术的生产、创作、保护、传承及传播中,这正是剧种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不同的“行” ,反过来,又会增强认同主体对于剧种的认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反观我国各剧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生存与发展的历程,从局外人到局内人,在剧种的保护与传承等层面的诸多实践,无论是何出发点或侧重点:或是为了发挥戏曲高台教化及审美等功能,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为了维持剧种和表演团体的生命,而长年“驻守”基层民俗空间;或是在“非遗”语境下,为了让戏曲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而将挖掘传统、继承传统、艺术创作、传承与创新及艺术水平提升作为工作重心;或是为了让剧种或剧团走得更远、传得更广,而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和策略,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剧种认同的积极意义。
近几年,豫剧在保护、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呈现出的成绩,亦令人侧目,而这些具体的实践,无不体现着豫剧人对豫剧的认同。
豫剧保护实践体现出的剧种认同
从认同主体的角度探讨豫剧的保护历程,不得不提及河南省豫剧院复建之后的几项大动作,以及以李树建为核心的新时期豫剧领军人团队的无私付出。
2013年7月,河南豫剧院恢复建制,包含四个团,一团以传统戏为主,二团以新编历史剧为主,三团以现代戏为主,另有成立于2013年的河南豫剧院青年团,该团以中国戏曲学院2009级豫剧本科班毕业生为班底组建而成。李树建出任豫剧院院长以来,与他的团队一道,摸着石头过河,坚持示范、引领、研究和帮扶方针,提出了“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的目标,这里的“方针”和“目标” ,是豫剧人心系豫剧、钟情豫剧的表现,并且在此后的几年中,逐渐落实到了具体实践中,让豫剧这一剧种产生了波及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真正促进了豫剧剧种的整体发展。
2015年,可以说是豫剧在几百年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河南省豫剧院充分发挥自身在组织及艺术上的优势,举办了两次意义重大的活动。其一,是召开了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来自新疆、甘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四川等地的134名豫剧院团长,首次在豫剧的发源地齐聚一堂,以“加强豫剧院团联谊,促进豫剧繁荣发展”为主题,就豫剧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目的是为剧种的长远发展寻求良策,并且豫剧院还对各地院团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此次工作会是豫剧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剧种大聚会,让全国豫剧人有了“回家”的感觉,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其二,举办了首届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来自全国5省区的30多个豫剧院团的中青年学员在郑州接受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集中培训。其目的,是让具有一定水准的专业演员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豫剧的理论、唱腔、表演技巧、各个流派的特点,来提高自身及所在院团的艺术水平及发展实力。在培训中,河南豫剧院的艺术家与其他院团艺术家间的交流与学习得到了加强,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也是实现全国豫剧共同繁荣与进步的重要举措。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0/1110/969.html
上一篇: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硕果累累
下一篇:文化自觉与艺术修养——穆家善的中国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