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巴中市区往南2公里,就是南龛山。一千多年前,巴州刺史严武第一次来到南龛山,看到这里树木高大、绿叶成荫,便在《南龛楠木》里写下“高枝阔叶鸟不渡,丰掩白云朝与暮”。
南龛石窟
巴中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地。唐宋时期,米仓道非常繁荣,南来北往的商人、官员和文人在巴中驻足,沿着山崖石壁开窟造像、装彩题词。巴中现存石窟59处500余龛窟,其中,以南龛石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艺术最精美,成为巴中石窟的代表。
多为凿于崖壁上的浅龛
3月初的南龛石窟,苍松挺拔、翠柏长青。记者沿着密集石阶一路往上,在清幽绿荫之中,崖壁上的层层龛窟隐约可见。迈过最后一级石梯,一块巨大的石壁,如同天然屏障遮挡住后面的佛像。在崖壁上,雕刻着隋唐以来历代的观音造像,“云屏”“光福寺”等摩崖题刻,以及著名的《严武奏表碑》。
“这算得上是南龛石窟的‘镇馆之碑'。”巴中南龛石窟研究所所长李盛明说,虽然历史上对严武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对于巴中佛教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时为京兆尹的严武,被唐肃宗下诏贬为巴州刺史。他在巴州任职期间,见这里的幽深古刹萧条破败,龛窟佛像满布苔藓,便进行了一番整治修缮,并奏请唐肃宗为巴州南龛佛寺题名。皇帝看到严武的奏章后,敕命了“光福”的寺名。
南龛石窟
“(巴州)南二里有前件(代)古佛龛一所,旧石壁镌刻五百余铺。划开诸龛,化出众像,前佛后佛,大身小身,琢磨至坚,雕饰甚妙。”如今,这件雕刻于唐乾元三年(公元760年)的碑刻,碑文仍然清晰可辨,书法圆润典雅。碑文内容记录了严武修葺寺庙、奏请皇帝为寺庙赐名的原因和经过,为研究南龛石窟摩崖造像的重要文字资料。
穿过云屏石,沿石阶而上,神仙坡尽在眼前。神仙坡南面多题刻,远道而来的客商官员在这里吟诗赋词,刻于石壁;北面则为造像最集中的区域,放眼望去,大小龛窟,密如蜂房,成为南龛最具标志性的景观。
南龛16号六臂如意轮观音
南龛石窟是巴中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窟,现存造像176龛,2700余尊。释迦佛、弥勒佛、菩提瑞像、双头瑞佛、如意轮观音、地藏……南龛石窟内容丰富,造像精美。西方净土变和毗沙门天王龛像在这里尤其突出,是唐代四川非常流行的题材。1988年,南龛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南龛石窟,巴中各处还分布着很多石窟。”李盛明说,包括南龛石窟在内,巴中市境内现存石窟59处,500余窟(龛),8000多尊造像。2001年,水宁寺石窟、西龛石窟、北龛石窟合并到南龛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宁寺石窟在巴中城东的水宁镇,作为“米仓道”的必经之路,这里也是古代巴蜀通往汉中的必经之地。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这里在唐代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今,古寺已经看不到踪迹,但在水宁河两岸约500米的石岩上,仍有盛唐造像38龛,316尊。西龛和北龛,则分别位于巴中市城西和城北,现存造像分别有90余龛和34龛。
对于巴中石窟的开凿年代,过去说法不一,大体上有始于初唐和隋两种说法。李盛明说,《严武奏表碑》上留下的记载,尤其是“前件古佛岩”“岁月绵远,仪形亏缺”等描述,成为巴中石窟起始于隋、盛行于唐的又一例证。
巴中石窟多为开凿于崖壁上的浅龛,实为摩崖石刻龛像,只有少数深广的可称作“窟”,现在仍称为“石窟”是因沿袭旧俗。
融汇中原和西域风格
公元三世纪左右,作为传播佛教的艺术使者,石窟艺术从古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南北朝佛教兴盛,佛教造像也达到第一次高峰。南北朝晚期,随着西魏北周军事上对南朝蜀地的征服,佛教信仰进一步进入到四川地区。在雷玉华和程崇勋编著的《巴中石窟》里,对巴中石窟的渊源和流变做过详细论述。
这一时期,二京(长安、洛阳)不少官员曾随唐玄宗和唐僖宗入蜀,将二京佛像样式带入四川。巴中石窟造像风格受到影响,佛像安详宁静、身躯魁伟,菩萨体态丰圆、雍容华贵,力士威武勇猛、气势不凡,这些造像形制都能在长安、洛阳的石窟中找到渊源。
南龛103号毗卢遮那佛
在巴中颇为流行的菩提瑞像,来源即为二京地区,其初形是唐王朝使者王玄策从印度带回来的样本。在神仙坡前,抬头一眼便能望见103号龛,是一尊唐代的菩提瑞像。这是南龛最大的一尊像,立于十余米高的崖壁之上,令人心生敬畏。佛像头戴高宝冠,胸前饰璎珞,右臂饰臂钏,结痂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神态雍容华贵,庄严肃穆,是释迦牟尼最初降魔成道像。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319/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