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仅让人们获得审美体验,还记录和表达着情感,当我们陷入无法言说的情绪困境时,用艺术创作与自己对话就变成一件非常温暖的事。虽然距离新冠疫情暴发已经一年有余,但“新发”“封城”“隔离”等字眼仍让人印象深刻……疫情所造成的后续的应激反应,以及社会秩序、家庭关系等的改变,使人们对心理建设方面的诉求变得更为普遍、更为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处理情绪困扰、抚慰创伤体验、康复心理方面有着独特而显著优势的艺术治疗,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有效促进精神健康、疏解大众心理压力?艺术的创造性和精神性将如何进入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发挥抚慰人心的作用?公共艺术空间又该如何发挥疗愈功能,建构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健康支撑体系呢?
艺术是人类与生俱来、天然有效的表达方式。早在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够通过艺术表达心境,比如在岩洞中绘制壁画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再比如承传千年的剪纸艺术也是维系生存信仰的一种方式,那些色彩绚丽的窗花,承载着吉祥与希望,更给人们的内心注入了快乐与慰藉。
艺术史上,不乏借助艺术创作的方式化解逆境与苦难的故事。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一生都在身体的伤痛中度过。她把一生中所经历的诸多难关,以及对情感、生命、自然宇宙的思考都融入在她的画作中,不仅彰显出她独特的女性之美,而且从中获得生命的秩序与自我疗愈。对于现代表现主义绘画先驱爱德华·蒙克来说,画画是他排解内心绝望和内疚的唯一方式。患有精神病的父亲,相继离世的亲人,让蒙克一直都难以释怀。他最重要的作品《呐喊》便是其生命历程及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正视与面对,汲取对于生命的提示与意义,蒙克在绘画中建构起全新的生命。
相比其他心理治疗手段,艺术治疗究竟有哪些优势?我国绘画艺术治疗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第一位博士、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心理学教授的孟沛欣认为,首先在于它的直达性、表达性和广谱性。用艺术的方式直接呈现个案成长资源,既是治疗,又是诊断,这一效果是言语疗法很难达到的。其次是可以绕过言语的评判系统,不在二元对立这样相对狭窄的价值观里论断,个案的创伤大多是因在是非论断中对不良自我意识发生认同。三是潜意识资讯会在无意中以艺术的形式表征出来,这能帮助治疗师展开更多深层次和针对性的治疗。四是艺术行为一定会有创作过程,而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疗愈的,在这个过程中认知空间被打开,自我觉察能力得到应用和体验。五是个体创作的艺术是独属于个人的,治疗师与个案通过绘画共同工作的时候,针对性和隐秘性很强,这就能够避免被训练过的价值观、道德准则的输入。
▲ 江苏省美术馆“心灵的交换——美术治疗成果作品展”现场。
近年来艺术疗愈专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从企业项目到社会心理机构,从教育领域的青睐到学院课程体系的细化,从儿童艺术教育的深深领悟与理解到普通家长的认可与赞同……当然,其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发展空间,“大到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社会生活节奏的合理协调,与民族创伤的应对态度,小到家庭关系中的心理动力,婚恋关系中的交流模式,再精微些,就是每个个体与自我发展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包含着美术教育与自我成长的关系,艺术家在其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等等。”孟沛欣说,无论如何,我们要坚守的核心精神——艺术是直指人心、服务人心的,艺术作为介质是有效的教育和疗愈手段。
艺术在疗愈心理创伤的过程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一命题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当下持续地被提及。事实上,面临灾难,艺术家们从未置身事外,而是持续更新表达形式,以更积极的姿态介入社会。
曹斐的最新多媒体装置创作《不安之岛》记录了艺术家在10个月间因为疫情暴发与家人在新加坡公寓中隔离的经历。作品包括两个类似居家风格的房间,这两个房间里摆放着艺术家在隔离期间的一些日常用品,如消毒洗手液、面包上的日期标签、零散的摄影作品、回国的隔离证明等等。《不安之岛》被投放在第二个房间的大屏幕上,展示着艺术家为其女儿在客厅中央随意搭建的一个迷你“岛屿”,9岁的女儿饰演了岛上唯一生存的人类。曹斐说:“这些创作其实是我选择了一个观望或者放松的方式对疫情的一种速写,一种本能的反应、即刻的回应。我想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忘记忧虑,可以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因此,对我个人来说,这件作品是一个家庭内在乐观的传递。”曹斐如今的作品更多地寻求一种更加积极的自洽与自我疗愈的方式,在她看来,“对于观众来说艺术家这种自我疗愈的希望也能对他们起到某种疗愈,找到一种跟世界共处的方式。”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326/1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