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建议收藏!讲述中国佛造像艺术的审美认知,满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9 1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佛像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发源地是印度,传到中国大概是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早期的佛教要在中国扎根,有一个磨合期。一直到了两晋时期,佛教才开始建立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才开始

佛像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发源地是印度,传到中国大概是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早期的佛教要在中国扎根,有一个磨合期。一直到了两晋时期,佛教才开始建立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才开始兴盛起来。

所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当然这个数字并不是准确的,实际上当时寺院的数量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从十六国时期一直到唐代,这一段时间是佛像艺术最辉煌的时候。

本文内容主要集中在这一段时间,之后的佛像整体的精气神都逐渐走下坡路了,宋代以后就乏善可陈。当然中间也有过一些很棒的精品,比如说宋代的木雕,宋元的泥塑等等。但是这次就不去讨论了。

宋代?菩萨漆金彩绘木像?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的佛造像被当做雕塑艺术来对待,时间是很晚的。大约是在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那时候的清政府实在是比较孱弱,自己完全做不了主。像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山中定次郎等国外的文物贩子和探险家们,他们源源不断地把中国的佛教艺术品运往西方。

那个时期,西方才正式开始关注、并且研究中国的造像艺术。后来瑞典的学者喜龙仁,他的研究也极大地抬高了中国佛像艺术的地位。他有一本书叫《中国雕塑》,里面著录了很多中国的佛造像,其中有一段话写的非常好,也非常精彩。

他拿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和中国的佛像做了一个比较,他认为中国佛像的这种平静和谐,没有任何离心力,不表达戏剧性张力的雕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非常了不起的高度。

他说,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的刻画推得那么远,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的涟漪。

喜龙仁像

最后这一段话让人感慨。虽然这显示出他对中国雕塑的偏爱,但是毫无疑问,他的这些观点代表了那个时期西方人对中国雕塑的一个评价和看法。

国内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时间就更晚了。梁思成在他的《中国雕塑史》中提到过那时候的社会现状,兵匪满地,行路艰难,所以要从事于古雕塑之研究,实属不易。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民众长期以来对佛教、道教这种宗教偶像,有一种敬畏感与距离感。

他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石头雕刻,而是具有神性的神灵,只能去仰视它,所以也就谈不上作为雕塑艺术去研究了。再加上后来的文革十年,“破四旧”毁坏了非常多的佛教文物,所以国内的研究其实还是比较苍白的。

有很多人喜欢拿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进行比较,并且喜欢很武断地下一个结论,认为中国雕塑比不上西方的雕塑,写实水平也差得很远,甚至没有出现过雕塑大师。还有一些言论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比如说近些年流行的所谓的东方维纳斯,东方蒙娜丽莎,世界著名的几大佛之微笑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过分的夸大,属于过度解读。包括蒙娜丽莎本身也一样,在众多的达芬奇作品里面,它只是比较平常的一张半身像而已。

所以我认为要保持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些艺术品,牵强附会往往会偏离当初工匠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

北齐造像中那一抹“神秘”的微笑

要想深入地了解中国佛造像,有一个前提是比较重要的,那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语境,中国人的哲学观,这个很重要。因为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气韵,这些虚无的形而上的东西,对雕塑线条的运用,对形体的感知,对比例的理解,以及如何去表达神韵的概念,这些其实都是植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哲学观。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佛造像总带有一种儒雅的气质,与印度的佛造像有很大的不同……

这样的中国雕塑与西方写实性的雕塑相比较,雕刻起来难度大吗?在很多人看来,中国雕塑确实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它不够严谨,眼睛大一点也可以,小一点也可以。比例也是严重失调。

整体的身形姿态,衣服的纹理走向,都没有根据物理学的原则来塑造,完全是违心的,也没有解剖学作为基础,根本不用考虑骨关节和血管,这样的雕塑好像塑造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东西方雕塑比较

如果你真的这样去想,那就错了。它其实并不那么简单。要完全掌握中国雕塑的核心,其实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并不是体现在雕刻技术本身,而是对于背后传统精神的理解,对各朝代审美认知的难度。这事挺复杂,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北齐时期有一种佛像的衣服,非常的紧致,非常的薄,达到一种圆润柔美的姿态,就像青州龙兴寺的那种“曹衣出水”的样式。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329/1238.html

上一篇:英国艺术设计专业有哪些优势呢?
下一篇:探索艺术学科发展新理念 助推艺术教育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