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艺术人生|陈聿强水印丝网版画:与造物同游 看

来源:艺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9 06: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安滨(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现代西方文化强有力的传媒,常削弱了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我国首批版画学子就是面临这种状态来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的。我

文/安滨(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现代西方文化强有力的传媒,常削弱了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我国首批版画学子就是面临这种状态来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的。我虽不是一个‘国学'狂热者,但对中华之精髓——她的哲理、美学、文化乃至技艺都怀有天生的挚爱,本着这一点,我树起了这么一个信念:既要具有兼容各方的胸怀,但也不必为赶潮而去东施效颦,我们完全可以在祖先丰沃的文化遗产的土壤里,孕育出与全球版画艺术相媲美的具有东方风貌的版画来。”

——版画家陈聿强

人物名片

陈聿强,1938生于浙江镇海。196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奖”,作品《绿库云霞》获十三届全国版展铜奖,《挥洒》获十四届全国版展铜奖;《梳》为被评为全国首届油画、版画精品展优秀作品。作品《雨》《空谷疏林》《有趣的书》分别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神州版画博物馆收藏。其作品多次出国展出,出版有《艺用人体结构运动学》《丝网版画》《陈聿强水印丝网版画》等。

“师出名门”: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版画家

陈聿强是新中国高等艺术学府培养的第一代版画家,他的艺术视野与美学趣味的形成与他接受艺术教育的背景与历史机遇密不可分。建国后的新中国的高等艺术学府中,最早创建版画系是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与杭州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于1955年分别设立版画系。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版画系首任系主任张漾兮,在继承和弘扬延安、国统区革命版画的创作理念的同时,还热情推崇中国古代传统版画、民间艺术的研究与学习,汉代石刻、明清木版插图、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剪纸等都成为版画创作与教学的研究对象与营养源。在上世纪50年代被称为浙江版画“毛毛派”(指浙江版画造型追求线形边缘的残痕和金石味)即是吸收汉石刻追求金石味版画的戏称。

陈聿强即是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创立版画系以后最早的一批版画科班大学生。他的大学时代所接受的版画指导教师主要有张漾兮、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等一批名家,这些老师的艺术创作理念与技艺风格特点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绘画态度与美学追求。

有趣的书 木刻套色

上世纪80年代初,陈聿强的木刻套色版画作品密集产生,如:《有趣的书》《云台夜色》《小鹿》《宏图》《小熊猫》《狐》《猫头鹰》《鹭鸶》等都是1980年代创作的。其中,《有趣的书》参加了全国第七届版画展,还刊登在《解放军报》《文汇报》《文汇月刊》《解放军文艺》上。

透过这些版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版画创作领域那个时期的创作视角、题材、形式等诸多特点,一定程度上受到苏联现实主义版画风格的影响。特别是《有趣的书》《云台夜色》,从主题构思上,人物的动态造型、面部表情的刻画与塑造等呈现出那个时代所共有的显著特征,表现革命斗争的豪情和扎根农村进行社会建设的热情与激情以及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对人们的生活态度、文艺创作者的观念与方法影响的呈现。

“东方风貌”:站在中国气派与品格的基点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陈聿强以木版画创作为主。八十年代中叶以后,他致力于水印丝网版画研究与创作,一大批水印丝网版画在这个时期诞生,形成了他独特艺术情趣和版画语言特质,他的个人版画专著也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出版,受到版画界的广泛关注。

陈聿强并非简单地固守传统样式或个人过去的版画创作程式来标榜坚守传统价值,而是在这个思想活跃的多元文化语境中,提出一个自己在面对中国文化传统、面对世界不同文化艺术资源、面对当代人的审美与视觉感受力的新特点的站位上,建构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与版画语言。他认为,“东西方的交融与汇合,导致了三十年代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展开;近年现代艺术观的兴起和印刷技艺的日趋精美;逐使版画成了高品位、严规范的‘印在纸上的国际通用语言'”。

在八十年代中叶以后,他的作品主要是以丝网版画白鹭系列以及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的变奏作品为代表,如1985年创作的水印丝网版画《溪》《雨》,在他这些墨痕肌理的底色与出其不意的流线和划痕,似乎是浅塘深潭边的芦苇和幽兰,衬托着以简练笔法塑造出雪白如玉的白鹭娇姿,你会感觉到画面流露出的扑面而来的动感与旋律,象清意远。陈聿强通过丝网版画制作的菲林片上的独特绘画“痕”迹,它不同于笔墨在宣纸上的线条和墨色,有一种介于执笔绘画与自然滴淌的“自然之痕”的美感,使观者得以更自由的通过他的“自然之痕”,视觉触摸他画面的具象与意向的美感形构并产生无限联想,能吸引观者非常细腻地阅读他营造的视觉形态与内心世界。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409/1280.html

上一篇:2021届高三艺术班区级备考研讨
下一篇:教育部:“法治化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