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是六便士的地上,你抬头看见了月光。”这句话出自1919年出版的毛姆经典传世之作《月亮和六便士》,小说灵感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
主人公原来是位颇有成就的证券经纪人,人到中年之后,突然响应内心渴求,痴迷于绘画,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法属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虽饱受贫病现实生活的折磨,却终获灵感,创作出令人惊叹的杰作。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画作
塔希提岛因为艺术家的渲染,声名鹊起,被誉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而在中国,与塔希提岛媲美的海南岛,则有一个“美兰国际艺术田园综合体”,致力于打造属于海南的艺术田园乌托邦。
村庄凋敝
最初,打造艺术田园乌托邦的想法来自中厚明德一位收藏家学员。
2018年,中厚明德专家团队受邀实地考察发现,项目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但其所辖村庄“空心村”现象严重。比如,芳园村仍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缺少产业带动。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土地成片闲置,村庄日益凋敝,甚至一度空置50%以上。
中厚明德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赵国华分析认为,村庄凋敝皆因无产业支撑。农业只有自耕农没有形成产业化,土地极其分散,即便提高技术水平,但效率仍然极低,村民收入很难提高。
只有把自耕农培养成农业产业工人,形成农业产业链,才能为农村向田园综合体转变筑牢根基。
那么,田园综合体能为艺术产业构筑栖身之梧桐吗?
理想与现实
艺术理想与现实生活的背离,成了很多艺术家的痛。城镇化浪潮之下,城市空间之下艺术家栖身之地日渐萎缩,就拿艺术展览来说:
一方面,未成名的画家须做展览扩大知名度,但在城市办一场临时性画展几乎要花掉大半积蓄;另一方面,知名艺术家或收藏家也有展览的需求,但国内却没有永久性展示基地,艺术品只能放在保险柜里,而艺术品不流通就贬值。
种种因素作用下,中国艺术创作及展览正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逐渐从城市延伸至乡村。
▲艺术志愿者在水泥路上彩绘
相比于禁锢于城市美术馆的狭隘空间,乡村则给予艺术家们更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近乎零成本的展示空间,甚至还可以提供艺术品拍卖交易平台。艺术理想的自觉与现实生活共同把艺术家群体推向乡村。
“美兰国际艺术田园综合体”项目总规划范围约4763亩,村、水、林、田、路等空间要素组合良好,背靠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东寨港红树林;另外,随着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演丰周边产业园入驻大量大型企业,企业的商务接待以及艺术文化交流需求旺盛。
区位优势、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潜在的艺术消费需求,艺术和乡村在此有着相互成就的可能。
艺术振兴乡村,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其实,国际上有不少成功案例。
国际案例-以艺促农
以我们的近邻韩国为例,有座被誉为地球上最可爱的村庄——韩国HEYRI艺术村,在这里,所有的艺术家都可以做梦。
最初,艺术村只是块荒地。后来,由370位艺术界人士共同出资买下,并且激烈讨论了5年之久,最终订立了村庄建设的目标和守则。
随后十数年,几百名画家、雕塑家、音乐家、作家、电影制作人、设计师等设计建造了由工作室、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公演场所组成的文化艺术园区。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412/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