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如果可以算是诗人的话),故宫的工作人员共整理出四万五千多首,这是什么概念呢?乾隆活了88岁,折合成天数也就多天,平均下来每天大概要写1.5首,《全唐诗》总共也不到5万首,乾隆的诗单论数量几乎可以和唐朝所有诗人的作品匹敌。
不过与庞大数量相比,乾隆诗的艺术价值低下,历代评价都很低,他还活着时就已经受到读书人的鄙视,嘉庆皇帝甚至因为有考生在试卷中引用乾隆诗句,便将其点为状元,理由是:“士子们不喜欢先皇的诗,有人却能熟读并引用,足见爱君之诚”。钱锺书先生的评论直言不讳:“清高宗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戴逸先生的评价还比较客气:“他写诗很快,不拘格律,不事雕饰,信口拈来,便成篇什。有些诗还比较清新自然,但总的来说格调不高,佳作不多。”
乾隆的诗确实是信口拈来,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入诗,说好听的就是用诗来记录生活,说不好听的就是记流水账。吃黄瓜可以入诗: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到运河大堤上转转要写诗: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
钓鱼也要写诗:
飘然蓑笠坐船唇,不挈渔僮独理纶。傲志羞登隐逸传,钓鱼多有钓名人。
这些诗真论水平,还不上和珅的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不过流水账记得多了,却给乾隆这些缺乏艺术价值的诗赋予了另一种价值——历史价值。因为这些诗的时间跨度很长,从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写起,到当上太上皇后还在写,时间跨度长达六七十年,事无巨细都要写进诗里,包括很多时政内容,因此对后人研究乾隆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很大帮助。乾隆时代的政策,乾隆出巡的行踪,以及乾隆对很多历史人物的看法,都可以在这些诗中找到。
例如乾隆时代农民如果遭遇到荒年,青黄不接,耽误耕种时,官府需要为农民提供种子,到收获时再偿还,乾隆便把这项政策写进诗里:
看耕端似胜看花,那觉鸣鞭十里遐。吩咐长官恤民隐,乏籽种者不妨赊。
虽然这首诗没有多少文采,但还是能从中看出乾隆颇为体恤民情。
评价钱谦益: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
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
首先否定钱谦益的人品,认为他先后仕明、仕清,丧失节义,进而因人品否定钱谦益的文学成就,开创了“因人废言”的先例。
还有三朝老臣张廷玉,为官五十年,雍正对其极为倚重,赐给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但到了乾隆时代失去信任,先被削去爵位,后来取消了配享太庙的资格,最后将他抄家,收缴历年来皇帝的赏赐,让张廷玉颜面扫地,晚节不保。其实这些在乾隆的诗中已经可以看出端倪: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这首诗写在张廷玉向朝廷告老还乡之时,前四句还是一副安慰的语气,说自己怜惜张廷玉年老,而且先皇的遗诏对张廷玉非常重视,你即使离开京城也不用担心。但后四句笔锋一转,用起了死于非命的青田先生刘伯温,还有死后被李世民下令摧毁墓碑的郑国公魏征的典故,明显可以看出对张廷玉的威胁,甚至还表示自己不是尧舜那样的圣君,不在意史书对自己的评价,把一把年纪的张廷玉吓得不轻,赶紧收回了辞官的奏折。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512/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