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春日入黄河,商都文脉悠悠。今天上午,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黄河文化主题艺术沙龙第二场活动“文脉黄河:站在黄河边看中国文化”在郑州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以黄河的名义相聚黄河之滨郑州,他们思接千载回望历史,神游八方问道黄河,共同探讨黄河的文脉,黄河的精神。
作为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主题艺术沙龙活动由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主办,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包含“魅力黄河”主题艺术沙龙、“文脉黄河”主题艺术沙龙和“文明黄河”主题艺术沙龙三个活动板块。
本场主题艺术沙龙以“文脉黄河:站在黄河边看中国文化”为主题,不仅邀请了5名来自文化、历史等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文脉与黄河文明渊源关系展开探讨,还邀请了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黄河之子倾情分享他们与黄河的深厚羁绊。
活动开始前,来自沿黄各省(区)的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为文脉黄河艺术沙龙助兴。苍劲雄浑的"黄河文脉民族根魂"章草书法,腕下生风的行草"春舞黄河",变幻灵动的行书"黄河之水天上来",隶篆交融、雄放奇丽的"大河之春",赏心悦目的“文脉黄河”……让活动现场氤氲在浓郁的黄河文化氛围中。
来自黄河源头——青藏高原的藏族小朋友用清纯高昂的天籁之音拉开了整场沙龙活动的序幕。五位在文化、历史等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首先展开深度分享,从不同侧面呈现黄河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意义。
“我们可以很形象的把黄河比拟为中华的文脉,这意味着中华文脉是有源头的,这个源头就在我们河南,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中州大地上。”著名历史文献与地理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文献与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辛德勇以“从河洛文化看中华文明”为题,开宗明义,形象地把黄河比拟为中华文脉,认为这条文脉的一个重要源头就在河南,就在脚下这片中州大地。结合巩义双槐树遗址和荥阳青台遗址的发现,辛德勇认为,河洛之交的地方正是中华文明发源的地方。
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韩茂莉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何为“宅兹中国”?“中国”最早的含义与位置,阐述了“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的缘由。
“黄河之都郑州,犹如一个巨大的‘中国结',汇聚成了古今一体的和美家园。”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李小波以“在黄河精神中回归幸福家园”为题,认为“九州五岳”在这片土地上构建出“大一统”的地理格局;黄河与运河在这里凝聚成“大奉献”的民族精神;炎黄人文始祖在这里孕育出“大中原”的家国情怀。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党史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牛大勇以“从百年党史看黄河精神”为题,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至大革命时期在黄河流域的党建、工运、农运、兵运、学运等工作,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治理黄河水害,造福人民所做的种种探索和努力,以及黄河儿女对新中国发展的贡献。
外国人眼中的黄河是什么样的?印度人魏汉从恒河看黄河,形象地把黄河比喻成姐姐,恒河比喻成妹妹。身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学专家,他认为现在的亚洲并且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伟大复兴,也希望中国的复兴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巨大的贡献。
八千年前,贾湖骨笛在黄河边悠悠响起;七千年前,黄河泥埙悠扬的乐曲萦绕在耳旁;六千年前,仰韶陶鼓雄浑的鼓点在苍穹振动……古往今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河儿女们,用不一样的方式诉说着对黄河不变的深情。沙龙上,一群生活在黄河岸边,与黄河有着不解之缘的黄河儿女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个个不一样的黄河故事。
来自上海的姑娘宋楠,讲述了自己到青藏高原支教、救灾的经历和感悟。从大都市到高原,宋楠链接天地的广阔,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出了不一样的生命宽度、温度和厚重,她深深地意识到:国家就是母亲,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保护黄河就要传承黄河的精神。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513/1477.html
上一篇: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年度艺术大奖即将
下一篇:周运鹏和他的艺术轻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