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083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序”就是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对先秦诸子、魏晋名士文集、大赋小赋进行编辑,在开头总会加入一段整理的感言。
随着历史的发展,“序”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从文集序,逐渐演变为赋序,到唐代时出现针对诗歌做的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序。
唐代的诗序中就诗歌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描述与总结。唐代是诗歌极其繁荣的时期,诗序中独特的文学观念对诗歌的创作有着极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唐代诗序就诗歌的价值进行详细描述,并且对诗歌题材的演变进行细致描写。对历史中诗歌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诗歌的未来进行想象与憧憬。
这就造成唐朝非常独特的艺术现象——诗史,这些对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诗序采用的是散文体,主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主题思想。慢慢发展到唐朝开始自觉在诗序中加入评论,并对艺术追求进行描述。
就诗歌的审美、艺术价值、境界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对对诗序在历史发展中的可取与可弃之处,做了分析。
一、唐代的诗序直接影响诗歌风格与美学追求
通常来说,诗歌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理想中的诗歌美学。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繁荣期,唐代人对诗歌的艺术追求通常在诗序中都所体现。
1、初唐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美学追求
初唐时期,对当时的诗歌有着极好的总结与倡导的是,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在这篇诗序中,诗人就诗歌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
其中写道诗歌已有五百年历史,在汉魏年间诗歌多刚健、苍凉拥有风骨。到魏晋时却没有传承下来,齐梁时期诗歌的创作就过多的追求文字的华美,内容空乏多发空洞的感叹,担心诗歌走向没落。
陈子昂就新读到的《咏孤桐篇》进行点评,称赞它拥有汉魏风采。在这篇诗序中陈子昂提出了“风骨”“兴寄”,要求在进行诗歌写作时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让语言简练有力,寄托更多思想,注重诗歌形式与内涵避免“文大于质”。这篇诗序中提到的诗歌风格和写作手法,是对初唐四杰诗歌创作意识与形态的继承,是在他们基础上的发展。
这篇诗歌理论的意义,并不是理论知识的创新,也不是对诗歌细致的分析。而是他提出的“风骨”与“兴寄”,正好适应诗歌发展的趋势。
在这一潮流的驱动下,更好地促进唐代诗歌的发展。这篇诗序的优点在于渗透诗人的历史感,展现他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对未来诗歌的形式作出憧憬。
从这篇短小的诗歌理论开始,唐代诗歌的风格与题材开始发生变化,对未来唐诗发展起到极大作用。
2、唐代统治阶层的理念,对诗歌理论影响极大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为非常有政治追求与文化追求的管理者。他在《帝京篇十首并序》提到,历史上的秦始皇、周穆王等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工程,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及其奢华。
最后导致国家社稷毁于一旦,众多民众流离失所。李世民提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并提出“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的理念。
这一理念对诗歌的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虽然李世民的诗歌理念,与诗歌创作不统一,但是他的理念还是对其他人起到了影响。
到唐德宗李适时,在他的诗序中继续推崇“中和”。把它看作诗歌艺术美的最佳表现,他这样做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继承了儒家对诗歌“教化”的作用。但是对当时的文学现状,有着极强的导视作用。
三、诗序对新诗歌形式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唐朝初期开始诗歌创作逐步走向繁荣,诗歌的形式也变得更丰富,使用的手法也多起来。
1、王勃《咏风》
继承《诗经》的“比兴”手法,王勃在《咏风》中,采用“驱、卷、有情”等动词,将“凉风”拟人化。
塑造的是一位性情高洁、在山涧中自由出入,还可以驱动烟云卷动晨雾,为人民送来清爽,为人间奏出美妙乐曲的风仙子形象。
在这首作品中王勃从表面看是描写风的勤劳与高尚,实际上是借风来比喻人,通过风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611/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