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金礼(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研究员、传播学院教授)
程博(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研究生)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国内社会文化生活已全面恢复,其中也包括以戏剧展演、艺术研讨为主的戏剧节。2021年上半年,全国各地花样繁多的戏剧节纷纷拉开帷幕,在北京,有第六届原创话剧邀请展、第五届天桥·华人春天艺术节、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上海方面则有豫园戏剧节、大学生话剧节、首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等,其他城市如南京、成都、西安等,也分别举办了自己的城市戏剧节。近十年来,戏剧节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除了城市主题戏剧节,其他如青年戏剧节、儿童戏剧节、女性戏剧节也都先后举办。戏剧从单纯的舞台演出发展为城市节庆,不仅使剧院舞台的艺术天地活色生香,生机盎然,更将艺术融入城市,激活城市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助燃剂。
首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上,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推荐剧目歌剧《田汉》剧照?资料照片
第五届浙江儿童戏剧节参演剧目《抓马西湖》剧照?浙江儿童艺术剧团供图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剧目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剧照?资料照片
首届中国西昌·大凉山戏剧节现场??新华社发
1、作品告别高冷使观众从小众成为大众
就戏剧而言,传播学的第三人效果理论,很有适用之处。在接触戏剧之前,人们往往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戏剧古典、高冷、小众,不会被普通人接受。戏剧节使这种成见不攻自破。过去只有在明星演唱会或者春运出现的“抢票攻略”“抢票入口”“摆好抢票姿势”等火爆词语,现在却与戏剧节有了深度关联。据数据统计,过去七届乌镇戏剧节演出近600场,吸引游客和观众达100多万人次。数据也显示,2020年深圳南山戏剧节日均2万余人参与观演。如果说数据不一定真实反映戏剧与戏剧节接受度的话,剧场内外活跃的青年人就足以表明,戏剧可能真的“高”,但一定不“冷”。尽管新技术媒介为年轻人提供了诸如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多种文化娱乐选择,但戏剧一样能被消费者所追捧。
今天在手机屏幕前埋头抢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国内最早的文化艺术观演主要来自政府的文化投入,甚至是文化慰问。比如早期的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就是由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等政府和官方组织主导、由地方政府承办的。来源的单一必定会限制内容的想象力。剧目传统、剧情老套、说教味浓等,都造成了艺术与观众的隔离。近年来,多种力量都积极参与戏剧节的组织,除了政府的文化投入,民间戏剧机构和戏剧创作人也与社会资本合作,推动戏剧节的举办。遍地开花的戏剧节更像是一个竞技场,文化意蕴、艺术想象甚至娱乐的趣味性都成为竞技的领域。西昌大凉山戏剧节立足民族风情,在高山草甸间歌咏吟唱,乌镇、南山等沿海地区的戏剧节则更具有开放性,从传统经典到先锋作品,古今中外,兼收并蓄,推动戏剧艺术的共享、交流与创新。
戏剧评论家冯贝克的话,表达了人们对戏剧节的观感:“不一定是最好的戏,但一定是在某一个方面非常特别。”以“特别”的戏促进戏剧的丰富性,既是社会各方举办戏剧节的目的,也应该是社会各界包括青年群体接受、喜爱戏剧和戏剧节的原因。
2、打破剧场局限让戏剧与城市相得益彰
戏剧节并不意味着一批戏剧作品在剧院里扎堆演出,它必须是城市的“节日”,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戏剧节需要建构新型的城市公共空间,除了常规的舞台表演,还会经常走出剧场,走向街头,在城市中表演。在此过程中,让市民随时随地观看精彩的戏剧演出,还有机会参与到戏剧之中,或者聆听戏剧大师创作谈、演后谈,通过亲身参与感受艺术,提升艺术鉴赏力。
街头表演直接联结戏剧与城市。国外三大戏剧节中,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街头表演最负盛名,其“让戏剧发生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的理念,影响深远。在中国,2016年德阳三星堆戏剧节也提出“城市在哪、剧场就在哪”的构想,组委会允诺剧组可以选择城市的任意空间如湖畔、树林、公交车、工厂等作为演出场所,希望戏剧节成为“改变城市”的社会学实验。比较起来,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的室外表演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多样。以水乡古镇的自然空间为舞台,“古镇嘉年华”在木屋、石桥、小巷、乌篷船等场景中展演传统曲艺、前卫戏剧、多媒体科技影像、空间装置艺术、音乐、舞蹈,完全拆除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隔离墙,城市空间整体上充满了艺术品位和美学张力。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613/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