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得得、钛媒体集团、CryptoC发起主办的第一届“赛博北京·数字艺术节”于8月7日至8月10日在线上举办。在NFTChina创始人Yvonne Ye的主持下,优看创始人、Vulcan DAO顾问郭成,影视概念美术指导、加密艺术家王兴和策展人、艺术批评家顾振清围绕“加密艺术浪潮”这一话题展开圆桌讨论。
郭成表示,Cryptopunk等NFT作品之所以成为加密艺术,是因为人们更多的倾向它的金融属性,比如天价的头像,因此才会被纳入到艺术的范畴。他认为,NFT艺术的社群性分发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它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它的价格,其实是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构建了一种共识,或者是一种震撼的感受力,造成一种对艺术的信仰。
王兴说道,作为一个加密艺术家,自己不是很希望在整个线下的过程里产生一些很容易被交易收纳的东西,希望自己的作品价值更多的停留在线上或者链上。
顾振清认为,加密艺术应该有一个2.0版本的概念,涉及到链上原生作品的一整套思维逻辑,包括加密自觉性、加密经济模型和Token经济思维等。在他看来,加密艺术一下子出圈了,但是并没有在创作的原创性方面,在链上原生的社区互动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性和发明力。他认为,如果没有社群建构、社群强互动和社群共识机制等,很难做到以一种链上原生或者数字原生的方式在加密艺术2.0的轨道上跑出来。
以下为圆桌讨论内容,经链得得编辑整理:Yvonne Ye:请三位嘉宾分别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正在参与的加密艺术项目。
郭成:大家好,我是郭成,我之前在传统艺术领域作为媒体记者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从2017年开始接触比特币和加密社群,一直到今天见证了NFT的火爆,并参与到加密艺术的探讨当中。我现在也参与一些加密艺术项目的策展。
王兴:我是2009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毕业,之后做了一段时间的游戏和电影,主要是概念设计方面的工作,并以概念艺术家或者概念指导的身份参与了《八佰》等项目。2017年我开始了区块链方面的写作。2020年当NFT技术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家开始比较密集的讨论加密技术这件事,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就开始全职来做加密艺术这个事情。
顾振清:我是从1992年开始尝试做策展工作,可以说我是1990年代中国最早的五位策展人之一。当时我做的是独立策展人,之后也做过美术馆的馆长,比如上海多伦美术馆的馆长。我也参与过中国当代艺术奖的评奖工作,创办过世界生产中英文的双语艺术杂志,做过艺术空间,也做过很多学校的客座教授。可以说我在当代艺术的整个生态中做过各种角色。
2021年3月份我接触到了加密艺术,一直到现在,我仍在全身心的学习中,因为加密艺术给了我更多的价值观趋同,尤其是它的去中心化和隐私保护等特点,以及其中的数字资产和数字永生等一系列概念,正好符合我对当代艺术提升新的认知。
Yvonne Ye:各位认为什么艺术可以被称之为加密艺术?现在我们看到满天飞的科幻插画或者数字艺术作品,它们是加密艺术吗,我们该如何定义加密艺术或者NFT技术呢?
顾振清:我觉得现在满天飞的Crypto画作,包括很多所谓的数字原生作品,不一定是加密艺术作品,因为它们没有上链,还不能算是加密艺术。
我觉得加密艺术应该有一个2.0版本的概念,涉及到链上原生作品等一整套思维逻辑,包括加密自觉性、加密经济模型和Token经济思维等。如果没有社群建构和社群强互动,包括在社群共识机制内的一些游戏方式,很可能难以通过这样一种链上原生或者数字原生的方式在加密艺术2.0的轨道上跑出来。所以有些艺术家在加密艺术领域,在NFT领域,我觉得还没有及格。他们可能是优秀的插图家,但在加密艺术迅速出圈后,这些人并没有在创作的原创性方面,在链上原生的社区互动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发明和创造力。所以我比较强调这些链上原生的艺术家,以及在加密艺术的2.0版本上,他们有没有可能推进各种圈内外的成长。
比如我们国内有一些传统的当代艺术家,像蔡国强和徐冰,他们也有一些作品在不同的供应链平台上展示,但这些作品并没有链上原生艺术2.0版本的逻辑,所以我觉得像蔡国强和徐冰这些当代艺术家,仍然是简单的加密艺术作品的1.0版本。但当我回头看国内的一些年轻艺术家,比如王兴和宋婷,他们在各自的创作中都对智能合约进行了深度的理解,甚至借鉴了一些开发工程师关于开原代码的认知。他们实际在倒逼区块链技术的进化和升级。我刚才听到知县介绍Unipass对Token独创性的理解,这一点也会启发到国内的加密艺术家的创作。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0811/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