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沉思,人生中的感悟
《艺术沉思录》是“博物馆式”艺术家崔自默,艺术与人生经验的凝练,凝聚了作者学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以及创作、研究、发明的经验总结与精髓指导。“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特立独行的艺术气质与社会智慧,扩展到多学科领域,无限想象,“过山车”展开头脑风暴。精选113张古今中外名家画作、书法,风格迥异,包罗万象。一位“博物馆式”艺术家,创作出一群艺术家的作品感;一位艺术家,写出了多个哲学家、文学家的文风;一种极度复杂而又另类愉悦的阅与审美体验的交融感受。
看见美的事物很难不心动,这本书让人一眼就心动。书的装帧用纸很讲究,一摸就是好纸,微微发黄,阅读起来不会刺眼。排版舒适合理,书中的艺术作品配图颜色清晰,最重要的是没有出现图夹在书缝里的情况,可180度摊开的图书保证了图片的完整,一本书好不好看,这些细节很关键。
和美观的设计一样发人深思的是图书的内容,这本书虽然叫艺术沉思录,但作者作为一名艺术家,沉思的不仅是艺术,还有多年从事艺术行业,自己的人生感悟。书中讲到艺术,讲到美,讲到个人的内心。作者用精炼考究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社会、生活、世界的观察与体验。随便翻开一页都是醍醐灌顶的金句,不得不感慨这个作者太有才了。
作者崔自默,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专职创作员,当代“国学”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践行者。被周汝昌、文怀沙、梁晓声、王立平赞誉。
主张“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爱心是文化”“慈善是生活”,发明“默纸”,倡导“慢步主义”“仁爱主义”。其创作包括书法、篆刻、国画、油画、瓷器、雕塑、漫画、摄影等。
在“美是内心的本能”这一章讲到很多启发性的内容,比如“刻意讲个性,就没个性”做艺术如此,做人一样如此,大家一起讲个性,就成了集体没个性。中国画笔墨简约,目及笔触,自然自在,毋须人工刻意表达。在不断尝试创新又不离传统的情况,一定能走出自己的道路。换一种思维看问题,一个比一个漂亮等于一个比一个丑,一个比一个矮等于一个比一个高。“气,可以不接触人而制之于死地,而凡俗之人,是轻易咽不下一口怒气的”,胸襟要大,脾气要小。保持内心的平衡,不要轻易就震动起来。火气会把你点燃,人不能克制恼怒,才是命苦。能克制怒气,真的不生气才是强大无敌。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做旁观者才是智者,是勇者,是仁者。在“息心知止”中讲到“与人辩论,要分清对象”,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很多人不具备判断标准,于是认可无知、从众与权力。对于有些人就不要有辩论的念头。有时候辩论到最后除了白费口舌就是生一肚子气。作者分辨了3种人可以与之辩论,3种人就敬而远之吧。
书中的配图大部分是作者自己创作,从抽象到古典,从西方油画到中国传统水墨,还有雕塑作品等各种艺术创作,第一次看到一个艺术家可以精通这么多领域。好看的配图,深入人心的文字,精心设计的装帧,这种用心做的书值得细细阅读珍藏。
精彩书摘
芥子纳须弥,在简单之中,就有无比丰富的生活。靠情趣和爱好完成的多是小艺术。大艺术是一生忠贞不渝的追求,是整个生命的寄托。疲累欲死时,才可能开悟。不把艺术当艺术,而把艺术当生命,他人何可及之?“我什么也不怕,大不了一死”,说这话容易,难的是舍弃一己私念,奉献自己,
成就社会人群的彻底幸福。人的价值所在,是由大众衡量的。你认为没用的东西,也许只是对你没用。有些东西虽然属于自己,却是为别人使用而准备的,比如才能。人生百年,须笑三万六千场。快乐地过每一天,就是幸福的一生。人没有绝对发财的日子。满足的时候才是发财的时候。目的—墓地,人生是一段旅行,竟是这样一个结局,岂不让人幡然猛醒,而又黯然莫名?
“薄酒可与忘忧,丑妇可与白头。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说这话的先贤,不仅仅需要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成事的人都不糊涂,即便显得糊涂也要具体看对什么人、什么事。“大智若愚”是说大智者往往表现若愚,而其又每每为真愚者所骗,则不为常人知其底细;至于若愚而实奸诈者,径直无敌于天下,可叹。人大多看表面浮华处,没人研究你的丰富细节,除了偷学者与对手。愚者千虑亦必有一得,倘若道听途说则更加糊涂,反不如抱残守缺,一以贯之。追求所谓的丰富,那是无极限的,而你只拥有有限的生命,还是回归本体的平常态吧。过于丰富反而令人生畏甚或生厌。
文章来源:《艺术研究》 网址: http://www.ysyjzz.cn/zonghexinwen/2021/1028/1919.html